小 编 说
比尔·盖茨、乔布斯...这些大佬是我们这一辈人的商业偶像,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偶像们的偶像,到底是怎么样的?
有这样一个人:比尔·盖茨视他为最好的合作伙伴,靠着他的产品才能成为世界首富;乔布斯视他为偶像,迷茫时就会给他打电话求助。
他曾经只是一个难民,20岁逃亡到美国,一句英文都不会说,却凭着一己之力造就了一个5000亿美金(约35000亿)商业帝国!
他就是英特尔前CEO安迪·格鲁夫,“硅谷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偏执狂”。
作 者:唐一
来 源:创业智库(ID:cyzk88)
饱受战争之苦
亲眼目睹母亲被羞辱
1936年,格鲁夫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4岁时,他得了猩红热,虽然后来治好了,却留下了后遗症,那就是听力很差。
更大的灾难在后面,那时正值二战,1944年,德军占领了布达佩斯,开始搜捕所有的犹太人 。
格鲁夫的父亲被抓进集中营当苦力,母亲带着8岁的格鲁夫,靠着偷来的假证件东躲西藏。
这一段经历,给格鲁夫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种恐怖的阴影,后来一直留在他的心中,也造成了他敏感、缺乏安全感、偏执的性格。
后来他还在自传里回忆,战后苏联占领了匈牙利,有一天夜里,他躲在房间的一个角落,亲眼目睹了他的母亲被几个俄国士兵轮奸。
这样的痛苦,对他造成的伤害可想而知,幸亏在他20岁的时候,他得以偷渡到美国,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20岁偷渡到美国
从一无所有到名校博士
抵达美国时,格鲁夫一句英语也不会说,口袋也只有20美元,一个熟人也不认识。
但只用了3年,格鲁夫不仅自学了一口流利的英语,还靠着做侍者赚取学费,以第一名的身份从纽约州立大学毕业,获得化学工程学位。
他在自传里说:
“我把每天精力充沛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就这样坚持不懈地学习着,直到自己精疲力竭为止。”
又过了3年,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1967年出版《物理学与半导体设备技术》。
据说,直到现在,这本书也被视作半导体工程专业的入门书。
可以说,格鲁夫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但他并不打算这辈子留在大学做研究。
1963年,他来到一家名为仙童半导体的公司工作,4年做到了研发副主管,1968年离开,进入一家新成立的公司——英特尔。
年轻时的格鲁夫
格鲁夫是英特尔的第一个员工,这家企业由诺伊斯和摩尔创立——诺伊斯是半导体之父,至于摩尔,就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
在英特尔,格鲁夫用了30年,从一个普通员工成为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兼CEO。
也是在他的带领下,英特尔从一家年销售额只有2672美元的公司,发展成市值最高达到5000亿美元的商业巨头。
更重要的是,英特尔成为了自己行业不可撼动的巨无霸,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90% 。
格鲁夫到底做了什么?
从年收2672美元到市值5000亿
他做对了2件事
《福布斯》专栏作者乔治·达福曾说:
“没有诺伊斯,英特尔不会成为一家著名的公司;没有摩尔,英特尔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和士气处于领导地位;而如果没有格鲁夫,英特尔甚至都不会成为公司。”
从左到右,英特尔三驾马车:格鲁夫、诺伊斯和摩尔
格鲁夫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很简单,就两件事情:
1.他带着巅峰期的英特尔成功转型;
2.他给英特尔带来了超强的执行力。
1.带领英特尔成功转型
英特尔的一名老员工曾说:在每次重大转折上,格鲁夫都能带领英特尔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最重要的一次,莫过于1985年格鲁夫力排众议,启动英特尔业务转型计划,把英特尔从破产边缘拯救回来。
1979年,格鲁夫成为英特尔总裁,那时的英特尔做的是存储芯片,技术领先,占有率也不错。
此时,日本的存储器厂家日益壮大,他们的技术追了上来,产品物美价廉,险些就把英特尔挤出市场。
那时候,英特尔已经连续6个季度亏损,外界都做好英特尔破产清盘的准备了。
1985年深秋的一天,精疲力尽的格鲁夫在办公室和董事长摩尔谈论公司的困境,那时候英特尔已经低迷了一年多。
格鲁夫问摩尔: “如果我们下了台,另选一名新总裁,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
摩尔犹豫了一下,说:“他会放弃存储器的生意。”
格鲁夫目不转睛地看着摩尔:“那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动手?”
说干就干,格鲁夫就此决定,放弃公司做了快10年的存储芯片业务,转战微处理器。
然而,改变一个企业的方向谈何容易,一个产品牵涉到太多的人了,产品一动,往往很多人的利益都会受损。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数码相机就是胶卷巨头柯达第一个发明的,但因为企业做了那么久胶卷,以至于即便到了生死关头,柯达高层也始终不能下定决心转型。
但格鲁夫管不了那么多,他不顾底下的反对,开始了壮士断腕的变革。
这一场变革,把英特尔从破产的边缘拯救回来,完成了一次凤凰涅槃,英特尔从此成为芯片行业地位不可撼动的霸主。
英特尔的年收入,从第一年的2672美元,达到1997年的208亿美元,30年的时间收入翻了近800万倍。
更重要的是,“Intel Inside”的概念深入人心,PC行业的人都知道,英特尔的微处理器和微软的Windows结合起来,就是一台电脑。
2.超强的执行力
格鲁夫曾经出过一本书,《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是他一生理念的总结。
在他看来,目标确定之后,一定要执行到位,做好、做绝,不能优柔寡断,更不能打半点折扣。
有一次开会,有人迟到了,他不是拍桌子,而是抄起一根棒球棒砸桌子。
面对一位犯错的女员工,他暴跳如雷,痛骂:“你要是男的,我就打断你的腿。”
硅谷另一名人霍根曾说:“如果他母亲碍着他了,他也会把她解雇掉”。
1982年,格鲁夫定下规则,员工每天工作10小时,所有在上午8:10以后上班的人都得签下大名。
某一天,《纽约时报》的记者看到格鲁夫也签了名。
1984,美国《幸福》杂志将格鲁夫评为美国最严厉的老板之一。
著名的风险投资家约翰·道尔在上世纪70年代为英特尔工作了6年,他说:
“格鲁夫不能忍受迟到或没有目的的会议。他是一头拼命的驴,这是行业的特性,没有答错的机会。”
在格鲁夫的推动之下,英特尔的执行力超强,在生产上也有一个口号叫做“精确复制”。
在每一个生产流畅,格鲁夫都非常强调精确,如果出了错,他会不惜一切改正这个错误。
可以说,任何一个企业,有这样的执行力都是非常幸运的事情,格鲁夫强硬的纪律和管理风格,让英特尔一往无前。
在自己的书中,格鲁夫也对自己的强硬风格做出了解释:
“我常笃信‘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一格言,我不惜冒偏执之名,整天疑虑事情会出岔。”
传奇落幕
精神永留人间
1997年,格鲁夫当选《时代》杂志“年度人物”;2004年因为癌症复发,他卸任英特尔董事长一职。
在他执掌英特尔的25年间,英特尔每年返还给投资者的回报率平均都在44%以上。
1999年,英特尔市值达到了巅峰时期的5000亿美元,这相当于2012年的7000亿美元,当时苹果也只有5000亿美元。
有人说,格鲁夫重新定义了英特尔公司,使之从制造商转变为业界领袖。
2016年3月,格鲁夫因病去世,享年80岁。
即便格鲁夫去世了,他所缔造的硅谷精神依然永留人间,他或许是硅谷历史上最著名的“偏执狂”,那句“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让无数人有了前进的动力。
就连一向高傲的乔布斯重掌苹果时,也当众表达了把格鲁夫视为“偶像”的崇敬之情。
可以说,即便他已经离去,他所留下的商业智慧,也值得我们一再体会。
在回顾自己多年的企业管理经验时,格鲁夫曾说:
“企业就是一个活着的器官,它需要持续褪去皮肤,方法必须要改变,注意力必须要改变,价值必须要改变,这些所有变化的总和便是企业的转变。”
英特尔前CEO安迪 · 格鲁夫的一生:充满传奇
美国时间3月21日,英特尔元老级人物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与世长辞,享年79岁。
最初加入英特尔时,这位20岁就被迫逃到纽约的匈牙利犹太青年不会想到,自己将成为这家公司最具传奇色彩的CEO。
曾属于仙童半导体叛逆八人帮的戈登·摩尔和罗伯特·诺伊斯联手创立了英特尔,这家微处理器制造巨头最初以生产半导体内存闻名。安迪·格鲁夫是英特尔的第三名员工,后来成长为一把手,管理风格强势、偏执,引起过不少员工的怨恨。
不过,格鲁夫这种偏执狂精神在关键时刻总能迸发出强大能量,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
断臂求生,从半导体内存到微处理器
20世纪70年代的半导体工业,是群雄争霸的时代。起初,英特尔因其全面的技术优势,占据了半导体内存的主要市场,但是很多公司后来居上,竞争越来越激烈。
20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公司发起进攻,美国半导体业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英特尔也不能幸免,解雇了二千名员工,还让IBM以2.5亿美元购买了英特尔12%的债券。
1985年,日本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份额超过了美国,这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年的一天,时任英特尔COO的格鲁夫来到摩尔的办公室。望着窗外,问摩尔:“如果我们被裁,董事会请来一位新老总,你觉得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
摩尔回答:“他会放弃半导体内存。”格鲁夫想了一会说:“那就让我们自己来做这件事吧。”
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一则英特尔靠此起家,二者当时他们一直是存储技术的领先者,这次企业方向调整,无异于断臂求生。
英特尔从此不再研发新一代的半导体内存,转向微处理器——CPU。事实上,早在1971年11月,英特尔上市后一个月,就发布了CPU。CPU发布后,有五千多人来信索取更多的CPU信息,这是英特尔产品发布经历过的最强烈的反响。
英特尔和格鲁夫都非常幸运,当时市场对CPU的需求不断扩大,摩尔、诺伊斯和格鲁夫等人也藉此成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引领者。
1996年,格鲁夫以其兼职的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名义出版了一部书——《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其中很大的篇幅正是关于英特尔从生产半导体内存到生产微处理器的战略转移。
格鲁夫在书中写出了“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句格言,他解释道:
我不记得它出自何时何地,但事实是:一旦涉及到企业管理,我相信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繁荣的企业孕育着毁灭的种子,公司越是成功,对你垂涎的人就越多,他们一点点地侵食你的市场,直至你一无所有。一名管理人的最重要职责就是要时常提防他人的袭击,并把这种防范意识传给手下。
我整天忧虑很多事情,偏执也是事出有因。我常担心产品会出问题,担心时机未成熟时就把产品引入市场。我怕工厂运转出问题,我怕工厂太多,无法管理。我怕用人不当、员工士气低落。我担心竞争对手抢走我们的客户。
游向彼岸,从“难民”到20世界下半叶最伟大的CEO
1987年,安迪·格鲁夫升任英特尔的CEO,凭借着其强势、偏执的管理风格,带领英特尔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制造企业之一。他本人也被视为20世界下半叶最伟大的CEO。
格鲁夫的成功之路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困难,在坐船来到美国之前,他只是一个生活境遇困难的匈牙利青年。
1936年9月2日,安迪·格鲁夫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一个小小的牛奶厂厂长,母亲是一位图书管理员。
匈牙利一直处于动荡的局势,深受纳粹德国和苏联战争之苦。曾经,德国占领匈牙利之后,实施了惨无人道的针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计划,将生活在匈牙利的65万犹太人杀掉了将近四分之三。
格鲁夫20岁那年,约有20万匈牙利人通过各种通道逃到了西方,其中一些人留在奥地利,还有一些人到了美国,格鲁夫就是到了美国那些人当中的一个。
去到美国的格鲁夫住在纽约姨夫家的一个单人公寓里。没多久,凭着他出色的数理基础,格鲁夫进入了纽约城市大学化学工程系,纽约城市大学被人称作是“穷人的哈佛”。
刚到美国时,格鲁夫的生活很艰苦,英文也不好。但他很快就过了这一关,在纽约城市大学的成绩几乎门门是A。
两年后,格鲁夫从纽约城市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接着来到北加州湾区北部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
格鲁夫博士毕业的1963年正是半导体工业在北加州刚起步之时,前景极为灿烂。他毕业后立马加入了仙童半导体,成为研发部主管戈登·摩尔手下的主要研发人员。
安迪·格鲁夫后来将这段从匈牙利到美国上学的经历写成了自传——《游向彼岸》。看罢会发现,格鲁夫作为英特尔高层力挽狂澜的商业故事,其实在他少年时期就已经有过一次预演。
不幸患癌,主动出击
1994年秋,格鲁夫的体检结果显示一项前列腺癌的指标值超出了正常范围。和一般患者一样,格鲁夫对此毫无准备。
强势而偏执的格鲁夫不愿意在治疗过程中成为一个被动的患者角色,决意成为一个以科学态度对待病症,并且在治疗上具有主动权的主导者。
1995年初,格鲁夫来到一个山区度假,开始研读了大量有关前列腺癌的资料。同时,他还和擅长不同疗法的名医们商讨、比较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案。
最终,格鲁夫选择了放射性治疗。做这个手术,格鲁夫只给自己放了三天假。28 天后,格鲁夫经过一段时间调养,恢复了原有体能。几周后,格鲁夫便出现在瑞士日内瓦的“电信95”的大会上。会后,格鲁夫游历了欧洲,一切都回到了从前。
经历过这次癌症,格鲁夫给癌症患者留下的忠告是:“自己研究、自己决策、速战速决,在癌症面前要好斗一点。”这和他的经营理念如出一辙。
赞是一种鼓励 | 分享传递友谊
地产自媒联盟成员
参考君个人微信号wz001818,欢迎勾搭
总裁参考:zongcaicankao
致力于服务总裁以及想成为总裁的人,分享全球最好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治理与总裁智库,举办总裁沙龙,欢迎分享。